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动态 > 农业要闻 > 以农为本 向农而兴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扫描

以农为本 向农而兴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扫描

发布时间:2024-09-18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健楠 张仁军  次数:

  入职养殖场,每月工资6000多元。

  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辽宁农职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李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巡圈,忙的时候要给1000头小猪打疫苗。虽然苦点累点,但她觉得这个行业很有潜力,也更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不同于现在朝着“以后也要当猪场老板”的人生目标不断努力,3年前,李思却因“上高职、学养猪”而“抬不起头”。

  李思这一心态扭转的底气来源于母校辽宁农职院——这个远离城市地处乡镇、高职专科层次办学、专业还是农业类的职业院校,却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等诸多殊荣于一身,不仅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更是均超70%。

  “我们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乡村人才培养中的现实教育教学问题,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扩大了就业创业,凝聚起乡村人才振兴合力。”为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特别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发展,辽宁农职院党委书记张政利道出办学成功的不二法门。

  


  锚定目标,精准锻造“教育链”


  农业职业教育,这个一度被看作“低人一等”的教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曾有过高光时刻,“几乎每个地市都有一个农业职业学校,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三农”问题专家刘奇说。

  然而,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企业教育职能剥离、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农业职业院校——这类离市场最远的教育机构,却最先感受到市场的寒意——毕业生不包分配,没有强大的农业企业庇护,几乎等于要到市场的大海里裸泳。

  到2023年,全国开设农牧渔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共有294所,其中以“农”字冠名的更是只有区区二三十所,远不能满足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对乡村人才的需求。

  声望衰落,数量锐减,如何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和农业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乡村人才的渴求?辽宁农职院自1948年在乡镇立校,70多年来,即使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曾偏离“农”字这个办学靶心,全部专业均与农相关,与大多数高职院校迫于招生和就业压力而主动或被动“去农化”办学形成鲜明对比。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涉农企业的紧密程度空前,辽宁农职院及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革与需求,以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和实用适用的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适应性、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匹配性。

  为此,辽宁农职院每年与500多家企业开展“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契合度调研”,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具体要求,7个二级学院系统化构建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现代农业装备、食品科技、园林技术、经济管理、药品生产与营销、现代宠物技术等八大特色专业群、44个专业和方向,形成专业群与产业群紧密对接的新格局。

  与“高职无用论”的“污名化”论调不同,辽宁农职院院长于海秋告诉记者:“我们的学生挺‘抢手’,还没毕业就被企业订走了。”

  “学生所学正是乡村振兴所需。”于海秋认为农业职业教育不能做“无用之功”,而是要让将近70%来自农村的学生学成后有能力投身乡村振兴。

  


  产教融合,深度赋能“产业链”


  撸猫、遛狗、给宠物做SPA,这是辽宁农职院朋朋宠物科技学院宠物类专业学生的上课日常。但若切换为另外一个视角,淋浴器、烘干机、SPA设备、兽用数字化X射线动态摄影系统……这些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加起来足足700万元。

  经费不足成为农业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是否存在老化、脱节现象很重要的一项因素。“教学仪器设备是动手实践的基础。”朋朋宠物科技学院院长王艳立说,若没有这些仪器设备,专业根本开不起来,更别提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好用”的人才。

  2016年,辽宁农职院同有着10余年交情的“老朋友”——上海朋朋宠物有限公司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成立朋朋宠物科技学院,聘任公司总经理担任学院院长,由公司免费提供教学仪器设备,按照企业所需“自主”管理和运营宠物类专业。

  “学院的实训器械设备和公司的设备一样,非常上手。”首届宠物类专业毕业生张晓告诉记者,自己从学习到就业衔接得特别“丝滑”,“在上海朋朋宠物有限公司做宠物美容师6年,每月工资1万元以上”。

  目前,辽宁农职院采取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校企共建12个特色产业学院,5个获批“兴辽产业学院”,其中与耘垦集团创建的肉鸡屠宰和食品加工领域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分别吸引政府和企业投入资金1000万元和2亿元改善教学资源条件,为区域培养输送了上万名人才。

  大石桥市水源镇农民朱宏威,参加了辽宁农职院农民技术员培训后,开阔了眼界,明确了创业方向,利用坐落在水稻主产区的优势,创办了沃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1700亩水稻,注册绿色大米品牌,带领全村1/3农户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助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辽宁农职院副院长田长永认为,除了要把在校生教好,还应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

  自2005年国家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辽宁农职院不断按照“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新农人’”等要求,承担“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治理骨干培训”“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青年农场主培训”等多种类型和层次的培训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3.6万人次。

  


  “理”“实”并进,创新贯通“人才链”


  “杨远杰的实践能力特别强,短短一年时间,他就摸透了草莓的生长习性,帮助我们攻克了红颜草莓低温预冷促早栽培技术。”丹东圣野浆果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对杨远杰赞不绝口,“现在,草莓可以提早上市70~80天,成为国内最早上市的红颜草莓,市场价格最高可达200元/斤,每亩地增收3万~4万元。”

  从辽宁农职院毕业后,杨远杰带着知识和技能,到圣野浆果合作社担任技术助理,从事草莓等小浆果生产管理。如今,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能手,解决了很多种植生产难题。2023年,杨远杰荣获共青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不少本科生理论学得多,动手能力并不强。如今的企业偏好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而职业技术教育恰好在这方面有优势:理论实践一体化。

  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辽宁农职院教务处处长王国东煞费苦心:“有的老课本在描述技能点时过于笼统、跟不上技术进步,我们开发了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并以二维码形式让师生随扫随用。”

  “懂技术的不懂教学,懂教学的不懂技术”,师资结构性不合理曾一度影响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辽宁农职院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驻场学习调研,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等师资培养培训;另一方面按规定聘请龙头企业技术人员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

  “学习两年专业理论课之后,我们把学生有针对性地匹配到校企合作就业的企业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辽宁农职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姜君说,为确保学生人人有所得、个个是能手,学校还引入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依据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从理论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多维度进行全面考核。

  一连串的数据诠释了辽宁农职院的教学质量和吸引力。在全国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从2017年的9419人,增加到2021年的1.4万人、2022年的1.5万人,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3年入选教育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卓越50强、服务贡献卓越50强、产教融合卓越50强三大卓越榜单。

  (文中李思、张晓为化名)